明朝文學家李贄為何放棄高官厚祿剃度成尼?
萬歷十五年(1587),李贄在麻城剃發,這在麻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。這真是一件駭人聽聞的新聞: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,朝廷前四品命官在本地出家了。他剃光了頭發,卻留著胡須,這副非僧非道非儒的模樣,讓他的好友都為難。知縣鄧鼎石不愿他因為標新立異而招來圍攻,甚至抬出自己的母親,勸說李贄蓄發。他轉述母親的話:“我聽說這件事,吃不下飯,睡不著覺,你要是能勸李老伯留發,我就說你是個孝子,是第一好官?!痹捳f到了這個份上,李贄也只是歉意地笑一笑,表示不能從命。
李贄是不怕被戴上“異端”的荊冠的,他要做個自由人,在那個時代,就只能是個“異端”,社會不會讓他做個自由人。他對知己袁石浦說:“大凡我書,皆是求快 樂自己,非為人也?!甭?0年已經過去他想盡快讓自我快樂起來。
李贄剃發后似乎找到了自我,剃發以后的李贄就住在龍湖芝佛院,在知己周思敬的資助下讀書參禪。
這時,李贄清凈了。人們稱他為“和尚“,他有時自稱”李和尚”,友人們則戲謔地稱他“禿翁“ ,正式場合又稱他為“先生”。但這個僧人是不吃齋的,他不斷地吃葷,甚至殺生。人們都說他是個古怪的和尚,他不遵守廟里的清規戒律,香煙繚繞的神圣的寺廟,成了他的一方讀書地。李贄隨心所欲地在那里讀書,還愛屋及烏地贊美他的讀書場所:
升天生龍湖,以待卓吾;天生卓吾,乃在龍湖。
龍湖卓吾,其樂何如?四時讀書,不知其余。
這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,也是個寫書的好地方。萬歷十年(1590),李贄64歲,這年春天,李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《焚書》初版在麻城面世。此書一出,如風吹大地,立即傳遍大江南北。戲劇家湯顯祖為得此書,心急如焚,親自致信蘇州的朋友:“見到李百泉先生的《焚書》,千萬幫我買到寄給我??!”
《焚書》到底寫了些什么,受到如此注目,并在以后的歷史中一再被提及呢?
當然是李贄的反叛思想引起了人們的共鳴。
在《焚書》中,李贄對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、偽君子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。他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:名心太重,全是為自己打算,根本不是為老百姓者想。如此言行不一的偽君子,反倒不如“市井小夫”與“力田作 者”實實在在,干啥說啥。李贄對程朱理學及衛道士們的揭露真可謂一針見血。